国内刊号:CN 34-1274/G   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 投稿邮箱: kjwh@kjwhzzs.cn

版权信息

更多

本刊编辑指导委员会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科协,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

社  长:冷青禾

总  编:李小波

社长助理:李荭

总编助理:周元勇

责任编辑:杨呈祥

周  期:旬刊

美术编辑:杨艳琼

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

国内刊号:CN 34-1274/G

邮发代号:26-205

地  址:合肥市庐阳区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5E,4D

Email  : kjwh@kjwhzzs.cn

友情链接

首页-> 最新新闻 -> 王永红:师德建设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王永红:师德建设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2018/12/26 14:10:37 浏览次数:45

内容摘要:“道德风险”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受制于目标设置的特性、责任主体的道德素质以及评价的局限性,师德建设中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师德建设;道德风险;目标设置;师德评价

作者简介:

  原题:师德建设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作者简介:王永红,北京教育学院教育人才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北京 100120

  内容提要:“道德风险”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受制于目标设置的特性、责任主体的道德素质以及评价的局限性,师德建设中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为健康推进新时期师德建设,应该关注师德建设中的各种道德风险,加强行业自律,突出专业价值,改变管理思路,严把新教师入职审查,筑造风险防范体系。

  关 键 词:师德建设 道德风险 目标设置 师德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4-0030-04

  教育是崇善的事业,师德则是教育之魂。我国向来重视师德建设,师德研究也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学界在师德建设的目标、内容、标准、规则、政策、路径等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极少注意到师德建设本身也存在道德风险。譬如,如果师德建设的目标不适、措施不当、师德“楷模”或“标兵”名不副实,就非但起不到正面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或对教师道德造成伤害,或“污染”育人环境。这些风险都直接关涉道德本身,对师德建设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有必要关注师德建设中的道德风险,谨慎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一、道德风险的内涵

  “道德风险”是国外经济学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概念[1],目前已成为经济学和伦理学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经济学上,道德风险这一概念最初是研究保险合同时提出的。制度经济学家和产权经济学家常以道德风险概括人们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国外相关理论将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各种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现象称为“道德风险”。[2]有时,道德风险还指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中潜藏着的并可能出现的与道德有关的危险境况

本文发表于科教文汇

,即讲道德与不讲道德都存在的那些风险。

  在伦理学上,道德风险主要指道德实施与社会发展相互危害的负面关系。比如,一方面道德的实施和履行有可能损害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也会给道德带来负面影响。更多时候,伦理学非常关注损害或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道德的潜在性与危险性。[3]

  综合来看,经济学和伦理学大都侧重从两个方面去界定道德风险:一是行为或活动本身存在不道德现象;二是伴随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而产生的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现象。

  二、师德建设中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4]人类生产生活的任何领域,如果辩证地、客观地看都是有风险的。师德建设亦不会因跟道德有关就天然是道德的。在师德研究领域,虽尚未看到关于道德风险的讨论,但道德风险在师德建设中却处处可见。

  首先,师德目标的设置存在道德风险。

  师德目标是师德建设要达到的结果,是人们对师德建设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师德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组织的目标设置会影响个体的非伦理行为(比如欺骗、贿赂等不道德行为)。[5]

  理论上,关于师德建设目标概括起来大概有三个基本观点,即“圣人观”“凡人观”和“好人观”。[6]“圣人观”要求为师者要做“人之模范”。“凡人观”是对“圣人观”的矫正,把“圣人”拉回人间,认为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应用普通人的标准来看待教师的道德行为,用平常心看待教师的言行举止。“好人观”则指出,“‘凡人观’只强调教师本是凡人的现实性,却忽略了教师超越凡人的必要性”,是有局限的。“好人观”认为“教师的确是凡人,但不能以凡人之心任性而为”“教师虽然是凡人,却又需要不断超越凡人的局限性而追求自我完善,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是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7]三种观点均指向教师个体,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圣人观”体现了道德理想主义,“凡人观”体现了道德平庸主义,“好人观”则体现了道德现实主义。

  依据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师德建设的这三个目标定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道德风险。

  一是在目标的特性上,不管是“圣人观”“凡人观”还是“好人观”,只要目标模糊,就会有造假风险。有些“师德标兵”或“师德楷模”就有可能是被“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师德建设主体置于一定的伦理困境,比如管理部门对“师德楷模”有明确界定,某位老师并不认为他自己符合“楷模”标准,然而组织要求他整理材料上报,这样就很有可能在事迹材料中出现夸大之词,而且楷模的标准越高,虚假之词可能就越多。“圣人观”的目标就因偏高而风险很大。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从历史上看,道德理想主义或者流于清谈,或者是被屠杀,或者是一些伪君子的遮羞布。道德如果只是‘理想主义’,处境并不妙”[8]。如果持“凡人观”来推进师德建设,这个目标又因太容易而让参与其中的人对师德不以为然,使得师德建设走向平庸主义,失去积极引导的意义。


本文由: 科教文汇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所有:科教文汇杂志社 www.kjwhzzs.cn

投稿邮箱: kjwh@kjwhzzs.cn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5E,4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147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