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中国特色儿童社会教育新样态的价值体现
(一)面向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自身改革创新的需要
当前,我国面向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以少年宫为例,从所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形式、评价方式、家长心理诉求、儿童个人实际参与活动状况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少年宫定位更加倾向于“儿童的校外教育机构”,更多地聚焦带有功利性目的的兴趣培训,在培养儿童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与同龄人在相处中合作,促进儿童通过积极了解与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发现、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博物馆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一直基于“成人”视角设计与开展展览、活动项目,而忽略了儿童这一重要群体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的“独特”视角与需求。尽管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少数城市的博物馆内部设立了教育部,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但针对儿童或基于儿童视角开展的教育活动依旧欠缺。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香港、澳门三座城市为例,尽管三地文博机构总数近120家,然而有儿童体验的展区或项目仅有香港文化博物馆、澳门科学馆、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机构。总体而言,我国面向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的运行现状,与当今美国、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建立独立的儿童博物馆、儿童馆以及在博物馆内部专辟儿童活动空间等重视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践态势存在较大的差距,也与当前国际先进的儿童社会教育理念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反差。为此,创建重视儿童之间或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游戏及亲子体验的一个纯粹富含教育意义,并以非营利性主导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及今后我国主要面向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学校教育的改革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需要儿童社会教育机构的深度参与
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均
本文发表于
科教文汇不同程度地提出需要社会教育机构的参与和互动。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的发展归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类,而学生该六类素养的提升是无法单靠学校教育或学校这一机构就可以达成,而是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才能达成。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在文件名称中强调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的文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该文件中提出“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针对近年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指出“中小学校要充分挖掘学校师资和校舍条件的潜力,并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努力开辟多种适宜的途径,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注重多方联动,发展社区功能,加强少年宫、实践基地等场馆建设,多渠道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综上可见,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推动我国教育的深入改革,社会教育或社会教育机构成为一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三)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儿童劳动教育及家庭教育等需要儿童社会教育机构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不仅为新时期我国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等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对长期以来我们将儿童教育过多聚焦在狭义的教育范围内,将儿童教育过多推给学校,将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过多推给学校,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未产生合力的修正,更为我国儿童社会教育或儿童社会教育机构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定位及可为空间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