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定位
作者简介:李伟,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4 李伟(1960- ),男,天津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定位要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个层面获取自信上的定力,要在人才观、专业观、道德观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获得实践成果,积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要以“特”前行,以“法”支撑,以“智”彰显,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加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关 键 词:职业教育现代化 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以“特”前行 以“法”支撑 以“智”彰显 理论定位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实现路径和监测指标研究”(课题编号:AJA16000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8)04-0012-05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战略性思考。是教育的革命性、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阶段性、趋同性、进步性、全球性、不可逆性的过程。它包含了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等各个要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产品需求与教育报偿需要的现代化,是教育产品对各种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和职业结构变化相关联;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同步发展;与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紧紧衔接,是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价值体现,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定位,对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健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以“特”前行
以“特”前行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行业的特色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有行业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能源和建设类的高职院校就是按照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彰显自己的特色。
本文发表于
科教文汇 我国从21世纪初就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强化了道路自信。这种道路自信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生5287万人,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全国建成约1300个职教集团,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越来越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的需要。2015年高职院校专业目录748种,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匹配度分别为6.8%、39.5%、53.8%,与产业结构状况基本吻合。新增了3200个专业点,主要涉及新产业、新业态的专业领域,如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服务外包、城市轨道交通等,都是高职教育有特色与亮点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1%左右。
二是高职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持续走好。资料表明,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2731元,到了2015届高职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5020元,三年内收入增幅为83.8%,超出了城镇居民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
三是高职院校的人才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好,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到了91%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越来越突出,2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地方提供人才服务后,其毕业生留在当地的就业率超过了65%。江苏省某职业学院推广了具有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和农牧配套,种养结合技术,2015年获横向技术服务款427.3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3152.40万元,技术交易款2916.90万元,成为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的第一校,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优势能力。
四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承担国际交流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如天津某职业学院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举办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鲁班工坊”,并在此基础上向东盟各国扩展,与20多个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苏州某职业学院每年接受新加坡、芬兰等国院校的500多名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获得了很好的办学声誉。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创性彰显了中国智慧,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的职业教育不是在普通教育中衍生的,而是以自己的教育资源土壤,错位发展,逐渐成为引领“半壁江山”的教育形态。高职院校从当初的6所发展到1300多所,增长了200多倍。原因在于这种教育形态产业更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需要大量的精英人才,但是更需要有“工匠精神”的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在第一线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大军。因此,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国情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产生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