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刊号:CN 34-1274/G   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 投稿邮箱: kjwh@kjwhzzs.cn

版权信息

更多

本刊编辑指导委员会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科协,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

社  长:冷青禾

总  编:李小波

社长助理:李荭

总编助理:周元勇

责任编辑:杨呈祥

周  期:旬刊

美术编辑:杨艳琼

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

国内刊号:CN 34-1274/G

邮发代号:26-205

地  址:合肥市庐阳区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5E,4D

Email  : kjwh@kjwhzzs.cn

友情链接

首页-> 最新新闻 -> 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更好
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更好
2019/1/28 9:55:12 浏览次数:45

内容摘要:鉴于生活满意度对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导向上,要注意鼓励儿童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儿童心理品质;家庭教育;生活满意度

作者简介: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儿童自信、应急、耐挫、包容、创新等心理品质的关注日益提升。基于此,调研组启动中国儿童专项心理品质调查,以期回应社会关切,推进中国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数据库建设,为中国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提供支撑。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基本对应9—18岁(截至2018年9月30日)儿童。调查取样以中国七大区域(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为基础,各区域选择一个省份,各省份选择一个地级市,各市选择城市中心区(城市)、城市新兴区(城乡接合部)作为城镇样本,一个县作为农村样本,各区(县)选择好、中、薄弱的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各1所,在学校内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抽样,样本涵盖7个省份、21个区(县)的近200所学校。问卷采用6分制等级计分,1—6分代表从低到高的发展水平,结果以各项心理品质的平均分、标准分代表其发展水平,以差异程度代表各因素影响状态,问卷数据通过电脑与手机客户端回收,共收集到来自77939名儿童的有效数据。

  调查内容以儿童心理结构为依据,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4个领域。以当下社会关切程度及与儿童道德发展关系密切程度为参照,经过相关专家筛选,认知领域选择考察注意力稳定性,体现为专注/分心品质;自我认知领域侧重对自我评价的考察,体现为自信/自卑品质;情感领域考察朝向他人的情感向度,包括体现情感迁移性的同情/冷漠和体现悦纳性的包容/偏执;意志领域考察自我调控性与耐挫性,体现为冷静/冲动和坚韧/脆弱;行为领域考察创新性取向,体现为求新/守稳品质。同时,依据理论假设,特别设计了针对可能影响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相关因素的调查,包括性别、家庭成员构成、城乡区域、生活满意度,通过差异检验的方式发现这些因素对儿童各项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程度。此篇调查报告聚焦影响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因素。

  二、调查发现

  1.健全的原生家庭成员是儿童心理品质的良好支持

  从7个专项心理品质的调查结果来看,儿童家庭生活成员的构成对其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整体看来,健全的原生家庭成员是儿童心理品质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

  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多元化家庭成员构成情况,调查设计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和父母、祖辈生活在一起”“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和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以及“和父母一方的新家庭生活在一起”5类家庭成员构成。结果显示,原生健全家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和“和父母及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所调查7项心理品质的发展上比其他家庭儿童表现更好,差异显著。

  从均值来看,原生家庭儿童自信和包容品质的均分分别为5.55和3.17,“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这两项上分值最低,为5.16和3.03;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同情品质的均分为4.45,

本文发表于科教文汇

最低值出现在“和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分值为4.21;原生家庭儿童专注、冷静、坚韧和求新品质的均分分别为3.79、3.08、3.74和4.61,此4项的最低分值都出现在“和父母一方的新家庭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群体,对应分值分别为3.33、2.76、3.55和4.46。

  2.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性别差异显著

  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差异显著。女生在同情、包容、专注品质上优于男生,特别是同情和包容品质,以标准分计算,女生比男生分别高出0.38和0.12;男生在自信、冷静、坚韧品质的发展上优于女生;在求新品质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城乡差异显著

  城、镇、乡儿童各项心理品质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儿童自信、包容、冷静、坚韧品质的发展表现出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而提升的趋势,城市优于县镇,县镇优于乡村,且差异显著;专注品质的差值最大,以标准分计算,城市儿童高出乡村儿童0.42,其次是冷静品质,城市儿童高出乡村儿童0.34;同情和专注品质的发展,城乡、城镇间差异显著,乡镇间差异比较显著;求新品质上,城乡儿童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生活满意度影响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

  生活满意度作为儿童对自己生活的主观评价,对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影响。

  儿童自信、专注、包容、同情、求新品质的发展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性很大,生活满意度越高的儿童,其心理品质发展越好,差异显著。自信、专注与同情品质的发展上,不同生活满意度儿童群体间差距较大,其中自信品质发展上差距最大,对生活很满意的儿童标准分高出对生活不满意的儿童2.9;在坚韧品质的发展上,对生活不满意的儿童与基本满意的儿童间差异不显著;在冷静品质的发展上,对生活很满意的儿童与不满意的儿童间差异不显著。

  三、总结与建议

  从以上结果来看,家庭、性别、生活满意度和城乡区域是影响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中要注意这些因素,以此为起点,从政策、教育及家庭生活各方面入手,做适应性调整,为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与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成长的摇篮。监护人不仅有满足儿童基本生活及安全需要的责任,更有培育儿童良好的心理与道德素质的责任。家庭成员构成会影响儿童成长,在做生活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需要,让孩子在健全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如确实无法保证原生健全家庭的情况下,父母双方也要经常与孩子保持多种形式的沟通。

  从政策与法律制定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在细节上做更多努力。例如,在结婚与离婚申请中明确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与陪伴责任;针对当下乡村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相对劣势和心理教育在农村地区的薄弱现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推进和加强农村心理教育实施的条件保障,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专题活动与课程;针对留守儿童,考虑其心理发展可能的补偿与保障方案,制定相应政策,保证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区域乡村学校心理教师的配备和心理教育的开展。

  鉴于生活满意度对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导向上,要注意鼓励儿童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德育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18JJD880002)


本文由: 科教文汇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所有:科教文汇杂志社 www.kjwhzzs.cn

投稿邮箱: kjwh@kjwhzzs.cn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5E,4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147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