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市政府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布了《关于开展苏州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按照“满足需求、家庭自愿、家长委托、学校服务”的原则,凡学生正常放学后家长接送确有困难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完成作业、组织自主阅读和学习交流、面向个别学生答疑辅导、根据学校特色开展各类活动。这无疑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福音,值得点赞。
近年来,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在校时间短了,却给家庭带来不便。加之陪孩子写作业的烦恼,令诸多家长苦不堪言。一些家庭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学生减负家长增负”成为一道难解的题。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苏州市政府关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是履行政府职责、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为家长减负的实实在在的举措。这在政府众多事务中看似不过是“小事一桩”,却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首先,视野宽,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一盘棋”的大教育观。家庭是私域,也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在教育改革、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政府为家庭减负制定政策,学校、社会为家庭提供支持,有利于家庭教育回归家庭、家长更好地履行家庭职能,是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市政府的这一举措,不是只就学校论教育,而是为补上大
本文发表于
科教文汇教育体系中家庭这块“短板”创造条件,将更好地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
其次,措施实,为家庭解难成为重要的惠民工程。这些年,有中小学生的家庭,每天接送孩子、辅导孩子作业,成了家长沉重的负担。尤其对工作上处于“爬坡”阶段的中青年父母来说,难免身心疲惫,影响自身的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质量。有人不得已给孩子请家教,或者把孩子送到社会教育机构,或者交给自家老人,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弱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有了依托学校的课后服务,孩子安全有保障、作业有人管,家长可以安心工作,回到家里与孩子能有更多的共同时间。这样的惠民举措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政府对百姓的关怀,无疑将增强家长的幸福感。在这个《意见》中我们看到周密的、脚踏实地的实施原则:属地管理、学校实施,全面推进、重点保证,积极稳妥、逐步完善,体现了政府为民众解难的务实态度。
再其次,模式新,政府主导有利于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苏州,教育不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而是市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事,在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中再次得以充分体现。关于服务方式,《意见》规定:“以学校组织、校内教师参与为主体,可利用各类校内外资源,创新多样化的工作模式。学校将制订相关服务规程,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实行统一安排、专人照管、行政值班。”关于经费保障,本着“成本合理分担、政府财政补贴”的原则多方筹措经费。“各地财政、人社部门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在政府主导下,以学校为主体、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的创新模式服务家庭,有了各方联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近两年,其中提出的“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没有开展、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在苏州的《意见》中都得以解决,市政府关于课后服务的一个个实招儿把为家长减负真正落到了实处。期待其他地方也能结合地方实际,借鉴苏州的做法,健全课后服务机制,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温暖更多的家庭。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