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018年的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狠抓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全国高教领域的一大共识。检测本科教育质量的指标很多,有个容易被忽视的指标是选课环节。学生的课是被动安排的必修课,还是自主选择的兴趣课,或者是订制的“私家小厨”,折射出学生的学习热度。有追求知识的热情,本科教育质量才有保障。
学生选课的热情究竟如何?近日一则媒体报道给出了答案。一些原本认为“修够学分就好”的同学对于选课这件事越来越谨慎和重视。有人说“选课就像打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为了抢到一门心仪的课,学生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学生在选课方面积累的这些经验,堪称高校版的“选课兵法”。“选课兵法”研究的对象是课程和授课教师。面对“选课兵法”,教务部门应研究相应的对策,搞清楚学生选课难的原因。及时掌握选课舆情,尽早出台应对措施,减少学生选课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也是在间接给学生减负。
“选课兵法”的存在,更是对大学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学生热衷选择的授课教师,要对得起学生的信任,不使出浑身解数搞好教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学生多了,他们的口碑就是“选课兵法”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很快会指挥“千军万马”调转方向去抢别的课程。要留住学生,就得对得起学生的
本文发表于
科教文汇普遍信任。师生间的这种信任,只能靠授课教师上乘的教学质量做“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样的课程,就是人们常说的“金课”。
课程金不金,拼的是授课教师的学识、智慧和人品。教学规律告诉我们,高校没有铁打的所谓“金课”。一门课程的“好”与“坏”,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在于授课老师能不能玩转这门课程。有些基础理论课,能不能闪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授课老师显然有不小的挑战。尊重专业属性,结合现实变化,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这三方面做好了,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乏味也就变成了趣味。有了趣味这棵“梧桐树”,何愁“凤凰”不竞相来“筑巢”?
“选课兵法”是学生学习热情达到一定热度的写照。这样的热度越高,对授课教师的挑战就越大。评价一所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不是看有没有“金课”,而是看有多少“金课”。“金课”不应是大学校园里几颗耀眼的星星,而应是真正的“满天星辰”。纵观国内外顶尖名校,除了给学生开出琳琅满目的选修课外,更重要的是很少“水课”。“选课兵法”的存在,恰恰表明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数量比较有限,不然也就不至于去争抢少数几门课程了。从这个角度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应对“选课兵法”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也应认识到,学生的选课也存在某些盲目性,甚至有趋利避害的因素。换句话说,“选课兵法”琢磨的课程,未必全是“金课”,也可能有“水课”倒挂的可能。在教学实践中,那些考核严格的课程,同样可能是“冷课”。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授课教师达成行业共识,不为讨好学生变相降低课程要求,以“水课”吸引学生选课。
选课是个教情窗口,也是面镜子,需要授课老师甄别学生选择这门课究竟是出于真爱还是假爱。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站稳讲台,以实力和人格魅力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理性选课。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2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