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作业研究变革:学习导向的作业分析
作者简介:刘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 200041
内容提要:作业研究应该回归作业的本质。作业是深化学习的过程。“就作业谈作业”难以深化研究。主张将作业结果与学习动力、学习风格、背景因素等进行关联分析,从促进学习的立场去理解作业,使“作业-数据挖掘-改进教学”形成闭环。提出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推进学习导向的作业分析的主张,包括构建作业分析的指标体系、探索作业分析的有效路径、认识作业分析的重要价值等。
关 键 词:作业研究 作业分析 学习分析 学习动力 学习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8)07-0042-04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作业的本质缺少深度研究,“作业成为熟悉的陌生人”。[1]已往的研究大多从作业的类型、批改、反馈等视角探讨作业改进的问题,并未触及作业与学习关联的本质。笔者主张,从促进学习的立场去理解作业;借助学习分析技术,推进学习导向的作业分析。
一、基本认识:作业是深化学习的过程
现在,一些社会舆论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元凶指向了作业,学者们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科恩认为,“没有证据显示,任何家庭作业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表现。”[2]当然也有学者以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认为课后作业确实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库伯认为:“尽管不应该指望家庭作业能提高考试分数,但家庭作业倒是应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传输学习观念,使他们明白在家中、在学校都有学习任务。”[3]他指出:“学生的年级
本文发表于
科教文汇越高,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效应值就越大;课后作业对高中生学习成绩影响的效应值是0.64,而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的效应值是0.31,对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效应值是0.15。”[4]凯斯的研究表明,学生每天晚上多花大约半小时做“额外”的家庭作业,将使他在“年级整体平均分”上提高0.5个标准差。[5]“作业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在校学习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展学习资源、调整学习策略、养成良好习惯。”[6]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规划合理、分析精准、干预有效的作业会成为其重要财富而不是学业负担。
在知识本位和考试本位的影响下,目前存在着狭隘地认识作业的问题,如将作业等同于训练题,或以试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业成了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强化记忆和复现的过程。这样的作业缺乏“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其重点关注的是当日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且遵循的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的原则。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作业与考试的功能不同,作业的导向应该是促进和深化学习。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视为一个反馈控制系统,[7]其工作原理是,根据系统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统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学生做作业是对其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输出结果,然后经教师的评价或自我评价,再对信息的再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的过程。
综上所述,作业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深化学习、提升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规划与管理;作业本身并非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真正元凶,作业对学习的促进效应不够理想,才是作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问题会诊:“就作业谈作业”难以深化研究
当前作业环节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设计作业缺少规划、诊断学情不够精准、过程动态难以跟踪、促进学习效果不佳。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既要从学理、机理等理论方面进行思考,又要从测量、分析等操作方面进行分析。
1.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问题
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有关作业学理基础的研究比较薄弱。现有研究未从学习规律和认知原理等上位理论中寻找思路,未建立起作业促进学习的认知模型;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业情绪、自我调节等与学习紧密相关的理论在作业研究中涉猎较少,无法以认知和学习模型为引导进行作业分析。
其二,缺乏测量的意识和“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目前许多学校的作业测量目标模糊,评价结果缺乏解释力。
其三,分析作业的指标过于单一。有关作业量、作业难度的调查研究较多,但对作业的背景因素、影响因素等重视不够;无法找到提升作业效应的关键因素,难以进行归因判断,不能推断因果关系。